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English 简体
新聞稿2010年7月27日

林沛理:個人和社會都需要評論

 20100727-4851.JPG
2010年7月26日 - 香港雖然有言論自由,但是否就代表香港有很多評論?香港著名文化人、資深評論人林沛理,今天出席由香港貿易發展局與亞洲週刊合辦的《名作家講座系列》講座,與公衆討論香港社會在評論方面的發展。 

林沛理的評論每周在亞洲週刊發表,他同時擔任文化雜誌《瞄》(Muse)主編,美國紐約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中心客座教授,《信報》及《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著有評論集《影像的邏輯與思維》、《香港,你還剩下多少》及《能說「不」的秘密》,《破謬‧思維》,書展期間,發表最新作品《精彩的偏見》。 

座談會以「評論、評論,為何不能沒有你?」爲題。林沛理在會上表示,他是一個critical self,對社會、文化,提出過很多意見。最近,他更對好友龍應台的新書寫了兩編評論,這是個性使然,不吐不快,也是出於一份好意。 

他說:「一個沒有經過審視的生命是無意義的。」 

他指出,現在香港流行做一個learning society, learning individual,但要有學習能力,如果沒有自省能力,怎會有學習能力呢?我們如何從失敗中學習?他認爲社會需要有critical self,個人和社會都需要評論。 

他以美國社會爲例,他說美國的社會有自我更生、自我救贖的能力,就是因爲他們有critical self, 即經過深思熟慮,長期的爭辯,才達到共識。他表示,美國自建國以來,社會就可以容納很多對公共事務評論的人,接納他們的存在,所以美國在金融海嘯中,很快已經可以站起來。而這種評論氣氛,在香港卻不單沒有流行,甚至是發展落後。 

他續說,雖然香港在文化層面上,有言論自由,但卻沒有充分被利用。其實,香港的評論人數很少。他指出,目前報上的專欄作家,有些說是寫評論,認真看,其實多數是停留在「表達意見」的層面,不能當作是評論,而更大部分專欄寫的只是「隨想」。 

「真正的評論是經過深思熟慮,透過理性的分析,講邏輯,講證據,嘗試去說服別人,要有說服力,即以理服人。」

林沛理又指出,香港人也根本沒有真正善用香港的自由,出版自由去寫評論。他表示,評論人的作用是激起社會去思考,藉著理性、冷靜、深思熟慮的討論,邀請大衆加入。 

他說,現在是資訊社會,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資訊,但卻沒有教人用哪個角度去看,大眾是活在被操控的空間底下。他鼓勵香港人要強迫自己去學做critical self,因爲能自己做評論會讓個人活得清醒。 

足本重溫研討會,請瀏覽展覽網頁:www.hkbookfair.com

傳媒查詢
關永祥        電話:(852)2584 4395        電郵:osbert.wc.kwan@hktdc.org

 

其 他 新 聞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