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陳玉慧 像愛書一樣愛世界
![]() | |
台灣女作家陳玉慧現身香港書展,與讀者分享「愛世界的幾種方法」。 |
陳玉慧生於台灣,在父輩缺席、母輩獨守的家族中長大。18歲毅然出走留學巴黎,曾在紐約、巴黎擔任記者及繙譯,現任台灣《聯合報》駐歐特派員。她主要作品有《海神家族》以及歷史小說《CHINA》。
陳玉慧愛書,她認為作家是一個既環保又經濟的職業,只要用一支筆就可以寫出一個世界。她還愛看書,十五歲之前看的主要是中國小說,如《紅樓夢》、《包公傳》。上了大學之後讀了《資治通鑒》、《易經》和《詩經》,她說「《詩經》不應該是古典文學,而是後現代文學,它的文字非常性感。」儘管在海外居住多年,她依然深深受著中國文化的影響。
陳玉慧回憶,台灣的教科書描繪了很多有關中國地理和歷史的畫面,雖然她不能親身體會,但可以透過文字去感受。而中國的文字又非常奇妙,陳玉慧將它比作「蒙太奇」。她認為「每一個文字都是一個意象,字加字,就像畫面加著畫面,再讓許多畫面疊合在一起,剪成無數個鏡頭,造就一部電影。」
提及西方文化,陳玉慧說「東、西方文化的相遇是個美麗的誤會,因為雙方不可能對彼此有全面的了解,而只是理解到一個程度,剩下的就是留白的美麗。」她對西方文學也十分熱愛,從德國的赫爾曼·黑塞、叔本華、尼采,到法國的薩特,無一不感受至深。而留學歐洲各國,也讓她對法國人強烈的表達慾及德國人嚴謹的態度有了更深的了解。
陳玉慧雖集新聞工作者、編導和作家於一身,她對這些身份有一套自己的調節方法。「比如在家中我有兩張桌子,一張是用來寫新聞的,一張用來寫小說,而且多重身份也並不衝突,做新聞的重點是將事實說出來,而小說則可以天馬行空,充滿著想像力。但它們兩者相輔相成,因為新聞特派員需要到處走,開闊了眼界,提升了視野,有助於小說的創作,而小說需要一條清晰的脈絡、明朗的主線,這也可以從新聞寫作中學到。當然除此之外,還需要有一顆敏感的心和對細節的觀察」。
《CHINA》是一本將中國瓷器文化與東西方之戀相結合的歷史小說,陳玉慧花了整整一年時間走訪台北故宮博物院以及中國景德鎮各處,做相關資料搜集,並研究各朝代瓷器。但她認為,小說就是真實和虛構的結合,這些對瓷器的描述和歷史事件是真的,但裡面的人物是虛構的,真實和虛構之間的融合也需要技巧,這樣才能讓小說渾然天成。當問及她是如何定義好作家的時候,她表示「好的作家應該用靈魂去寫作,他還應該是個思想家、雜學家以及觀察家。」
長年居住海外,並游走於世界各國,陳玉慧被稱為「精神遊牧者」,當問及是否有家的感受時她表示,「哪里寫作哪里就是我的家」。她還鼓勵年輕人應該多出去自助旅行,去接觸不同的人和事,感受不同國家的文化。當然,愛世界的方法有千萬種,陳玉慧強調我們需要愛地球,用個人的環保行為為世界貢獻一份力量。
展覽網頁:www.hkbookfair.com
傳媒查詢
林衍欣 電話:2584 4049 電郵:beatrice.hy.lam@hktdc.org
關永祥 電話:2584 4395 電郵:osbert.wc.kwan@hktd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