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顯示:香港在全球及區域供應鏈轉型中 持續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
- 研究的重點指出,即使中美關係緊張,許多美國企業仍深度參與中國市場業務,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因其獨特及高度集中的供應商網絡難以被取代。
- 內地企業正積極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並以香港作為供應鏈管理中心,反映香港在區域供應鏈轉型中扮演關鍵角色。
- 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是內地企業「出海」,以及全球企業進入中國內地和區域供應鏈的關鍵門戶。
2025年11月13日-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委託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Bay Area Council Economic Institute)進行的最新研究,進一步肯定香港作為全球供應鏈「超級聯繫人」的重要地位。
該研究聚焦「布局供應鏈聯通亞洲市場」的核心議題,深入分析美國貿易政策轉變如何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帶來一系列新挑戰與新機遇。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率先於第15屆亞洲物流航運及航空會議(ALMAC)前,亦即今天介紹是項研究重點,而有關完整報告預計會於12月正式發表。研究指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貿易政策演變、環保壓力及科技進步,正共同推動供應鏈改革,對全球經濟產生深遠影響。企業正積極調整營運模式,對「韌性」(resilience)與成本控制及競爭力同等重視,亞洲在新格局下的角色亦正重新定位。
是次研究由美國經濟及政策領域權威、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高級總監Sean Randolph領導。他表示,全球企業正加速推行「回岸生產」(reshoring)、「近岸外包」(nearshoring)及建立後備供應路線等策略,推動供應鏈區域化。此趨勢不僅受區域貿易協定帶動,更反映企業對供應鏈安全及地理鄰近性的需要。
Sean Randolph指出:「企業正分散製造基地,將部分生產活動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印度及墨西哥等地,採取『中國+1』策略,以提升韌性並減低風險。」
「儘管中美關係持續緊張,許多美國企業仍深度參與中國市場,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因其供應商網絡高度集中且難以被取代。近期如英偉達 (Nvidia) 及蘋果 (Apple) 等巨企在內地的重大投資承諾,充分顯示中國及區域供應鏈的不可替代性。」
內地企業推動供應鏈多元化 香港迎來新機遇
新關稅措施及特朗普總統貿易政策調整,使部分國家在對美出口時取得比較優勢。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表示:「根據最新中美貿易協議,2025年11月10日至2026年11月10日期間,中國對美出口商品被徵收20%關稅(10%對等關稅 + 10%與芬太尼相關關稅)。此相對較低關稅水平,令中國供應商與東南亞同行處於相若的競爭起點,並較更高關稅國家更具優勢。」
范婉兒強調,內地企業並未因此鬆懈:「許多內地企業正主動強化及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並以香港作為供應鏈管理中心。香港在區域供應鏈轉型中的角色日益重要,而這轉變由區域經濟深度融合及新一代供應鏈網絡所帶動。」
是項研究以電動車產業為例,指出香港已在區域供應鏈轉型中發揮樞紐作用。隨着內地汽車製造商及其國際夥伴優先在東南亞擴大電動車及電池生產,香港作為投資及金融中心,有效引導資金流入印尼、泰國及馬來西亞等地。投資數據亦顯示,愈來愈多內地企業以香港作為區域項目的支援平台。
憑藉廣泛的金融及專業服務,以及靈活應對科技轉型與監管變化的能力,香港作為國際企業不可或缺的樞紐,地位更為鞏固。
范婉兒總結:「今次研究顯示,香港兼具『超級聯繫人』及『超級增值人』的雙重角色,是內地企業『出海』拓展海外市場,以及全球企業進入中國內地和區域供應鏈的關鍵門戶。截至2024年6月,共有1,390家美國企業進駐香港,充分體現香港的國際吸引力。」
ALMAC聚焦區域供應鏈發展
區域供應鏈日益重要及其對全球貿易的影響,將成為ALMAC重點議題之一。ALMAC將於11月17至18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匯聚超過80位重量級演講嘉賓,並預計吸引來自逾40個國家及地區約2,300名業界人士參與。配合國家「十五五」 規劃建議及《施政報告》的政策,會議將聚焦近期多項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及全球物流樞紐地位的措施。作為物流、航運及空運界的年度旗艦盛事,今屆ALMAC 主題為「貿易新局:共創增長 ∙協同共贏」,旨在促進物流、航運與供應鏈管理的高質量發展、加深國際交流,促成整個物流行業的實質合作。
報告及圖片下載:https://bit.ly/49Q8aFI
|
|
|
香港貿發局委托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進行的最新研究,聚焦「布局供應鏈聯通亞洲市場」的核心議題,圖為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左)及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高級總監Sean Randolph。 |
|
|
|
香港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指出,許多內地企業正主動強化及推動供應鏈多元化,並以香港作為供應鏈管理中心。香港在區域供應鏈轉型中的角色日益重要。 |
|
|
|
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高級總監Sean Randolph表示,儘管中美關係持續緊張,許多美國企業仍深度參與中國市場,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因其供應商網絡高度集中且難以被取代。 |
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高級總監Sean Randolph簡介
Sean Randolph於1998至2015年間擔任美國灣區委員會經濟研究所主席兼行政總裁。該經濟研究所是一家由企業資助營運的公共政策研究與策略機構,專注於三藩市/矽谷灣區及加州的經濟事務發展。他曾任加州國際貿易主管,並曾在擁有上千名成員的太平洋地區經濟議會(PBEC)任職國際總監。他的職業生涯包括服務美國政府,曾任國會幕僚、白宮幕僚,以及國務院太平洋地區事務副級/無任所大使和能源部國際事務副助理部長等高級職位。Randolph現時常駐三藩市,定期為不同地區、美國及國際傳媒撰稿,並經常就科技、創新與環球經濟議題發表演說,對象包括灣區及環球各地的群眾。
香港貿發局經貿研究:https://research.hktdc.com/tc
傳媒查詢
圓通財經公關:
|
宋柳逸 |
電話:(852) 3428 5690 |
|
|
梁婉彤 |
電話:(852) 3428 2361 |
香港貿易發展局傳訊及公共事務部:
|
徐俊逸 |
電話:(852) 2584 4395 |
|
|
劉茸 |
電話:(852) 2584 4472 |
香港貿易發展局
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是於1966年成立的法定機構,負責促進、協助和發展香港貿易。香港貿發局在世界各地設有超過50個辦事處,其中13個設於中國內地,致力推廣本港作為雙向環球投資及商業樞紐。 香港貿發局通過舉辦國際展覽會、會議及商貿考察團,為企業(尤其是中小企)開拓內地和環球市場的機遇。香港貿發局亦通過研究報告和數碼資訊平台,提供最新的市場分析和產品資訊。有關香港貿發局的其他資訊,請瀏覽www.hktdc.com/aboutus/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