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競成運動賽事 增粉絲互動
2019年1月10日 - 電子競技(電競)發展一日千里,由電競比賽所衍生出的授權項目琳瑯滿目,包括遊戲發行、周邊商品銷售、賽事主辦及轉播、廣告和贊助等,發展出一個龐大的電競業市場。中國內地作為亞洲地區電競業發展的先鋒,成為不少商家進軍業務的首選之地。1月7日舉行的亞洲授權業會議專題會議便以「電競新潮流 授權成新貴」為題,邀請電競行業先驅,分享亞洲最新的電競發展情況,揭示遊戲和比賽等IP授權所帶來的機遇。
港府大力推動 電競市場潛力大
瑞銀預測,2030年亞洲電競產業的規模,將由現時約610億美元 ,大幅提升至約2,000億美元,按年增幅達9.1%,可見市場發展潛力驚人。提起電競,多半只想起其發源地韓國,或是中國內地龐大的玩家數目,不少人認為香港需努力追上進度。對此,亞洲電子體育聯合會主席霍啟剛則在會上致歡迎辭時表示,對香港的電競業發展持樂觀態度。
他指出,香港政府於2018年已投入1億元帶頭推動電競業,可見未來發展空間龐大,香港正循正確方向發展。去年在雅加達舉辦的亞洲運動會,已率先將電競項目納入表演示範項目之一,全球300個、來自27個國家的選手參與其中,當中有不少參賽者來自香港,「對我來說,這次的運動會拉近了電競與傳統運動的距離。」他表示,希望可以將電競帶到奧運的舞台。
會議主持人,Esports Insider董事總經理及聯合創辦人Sam Cooke也指出,英國和香港的電競業發展情況相近,雖然發展速度比不上其他國家,但單在去年,英國北部便舉行了兩場大型的電競比賽,因此他看好香港的電競業發展:「如果英國可以,那麽,香港也同樣可以。」
新興運動帶動跨平台商機
電競比賽被納入大型運動會,Riot Games China 英雄聯盟職業聯賽商品及授權主管吳嘉琪提到,作為運動項目之一,電競是一個新概念:「電競與傳統運動有許多相同之處,其精髓在於比賽,而且參賽者同樣需要付出大量時間訓練,亦同樣講究團隊的分工合作。」
除了創作出全球大熱的英雄聯盟,Riot Games China亦舉辦多場大型電競比賽,足跡遍佈上海、巴黎、柏林、芝加哥等。吳嘉琪說:「每年,來自全球各地的人都會前來參與這些賽事,粉絲的熱情投入和互動,造就電競成為運動賽事的原因之一,尤如NBA般,這些電競賽事同樣獲得高度關注。」
吳嘉琪續指,内地擁有最大且發展迅速的電競業市場。2018年,内地電競用戶達2億5千萬人,2017年的市場規模為7億6千萬。他表示:「我們透過IP授權,發展出多個英雄聯盟周邊項目,例如漫畫、小說、乃至電視真人騷節目『超越吧!英雄』。我們同時與多個大型品牌合作,實行以跨平台、跨品牌模式,擴展電競業商機。」
新文化吸引年輕人 發展內容助長遠發展
吳嘉琪續表示,如同傳統運動,電競須透過明星選手增加互動與投入感:「像NBA球星Michael Jordan般,球迷為了支持偶像,會緊貼各大賽事,甚至購買周邊產品,我們同樣找來英雄聯盟的競技高手來參加比賽。」她認為,在傳統運動中,觀眾與偶像有一定距離,但在電競賽事中:「這一刻,你還在看著你的偶像參與比賽,下一刻,你就能打開電腦參與其中,投入感大大提升。」
ESL Gaming亞太區業務發展與合作夥伴關係Eric Jou認同年輕人的高度投入,為電競業帶來商機:「為了展現他們的忠誠度,他們會穿著英雄聯盟的汗衣、襪子、衛衣等等,市場龐大。」他又表示,隨著傳統運動觀眾層的老化,電競項目為體育界帶來全新文化,吸引了15至25歲的年輕一族,「他們的購買力未必很高,但卻毫不吝惜,亦不介意透過購買周邊商品,向旁人展示他們的喜好。」
對於有現場觀眾問及,最看好哪個國家的電競業發展,Eric Jou及吳嘉琪分別舉出多個新興國家,包括印尼、印度、越南等。面對內地電競市場急速發展,Eric Jou認為其市場發展空間仍然龐大。
寄望將來,二人皆認為內容至關重要。Eric Jou提到:「雖然ESL沒有自家遊戲,但我們現正與付費觀看網站Hulu合作,除了聚焦比賽時刻,我們更著重選手過往的經歷,讓觀眾看到他們的笑與淚,藉此帶動觀眾的情緒,營造一種文化。」吳嘉琪補充指,在Netflix的紀錄片《搏盡7日》中,展示了一場電競比賽的幕後籌備過程,說明了只有重視內容,才能建立電競的專屬文化,讓更多人看見及被接納。
|
亞洲電子體育聯合會主席霍啟剛 |
|
Esports Insider董事總經理及聯合創辦人Sam Cooke |
|
Riot Games China 英雄聯盟職業聯賽商品及授權主管吳嘉琪 |
|
ESL Gaming亞太區業務發展與合作夥伴關係Eric Jou |
相關網頁
香港國際授權展 – www.hktdc.com/fair/hklicensingshow-tc
亞洲授權業會議 – www.hktdc.com/fair/alc-tc
傳媒查詢
新聞界如有查詢,請聯絡香港貿發局傳訊及公共事務部:
袁曉晴 電話:(852) 2584 4145 電郵:coco.hc.yuen@hktdc.org
金玲彤 電話:(852) 2584 4514 電郵:christine.kam@hktd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