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現身亞洲鐘表研討會
2018年9月7日– 智能手表是否正在蠶食傳統手表銷量?按今年亞洲鐘表研討會兩位講者的說法,答案是否定的,但智能手表絕對是下一個世代創新的焦點所在。第37屆香港貿發局香港鐘表展現正於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日前舉辦了以「數碼革命重塑製表模式」為題的亞洲鐘表研討會。
研討會上,歐睿國際時尚研究總監Jorge Martin簡述了全球鐘表業於2018年的概況,而瑞士知名製表專家Elmar Mock則分享如何把創新理念付諸實行。
行業概況
Jorge Martin表示,鐘表業市場現值680億美元,在過去三四年間有各式各樣的發展。這些發展包括西歐的經濟問題、中國內地及香港發展減緩,以及智能手表大幅增長的銷量。智能手表的增長令人不禁疑惑,它們會否影響傳統手表的銷量。
雖然如此,他也指整個行業正慢慢從2015至2016年的發展減緩中恢復過來,歐睿國際預測今年全球鐘表銷量會有4%的增長,另外複合年均增長率也會有2%,一直持續到2023年。
從2012年到2017年,錶表公司的排行並未有重大的轉變。按照歐睿國際的數據,首三名依然是勞力士、歐米茄與卡地亞,然後是Casio、精工、Citizen、Fossil、Swatch、Tag Heuer及天梭。
分銷途徑:消費者於什麼地方購買手表?
按照他的觀察,大部分的銷量依然是從個別的實體零售商而來。他指出,數碼零售商所佔的銷量正在增長——不同地域的增長速度同樣一致——不過仍然只佔所有地區總銷售額的一小部分,而在此當中北美市場佔額明顯比其他市場大。他也表示,如歐米茄等品牌已決定於美國開設自己的電子商貿平台。
智能手表:是否正在蠶食傳統手表銷量?
他解釋,近年的手表製造商對於智能手表的冒起各有不同的應對策略,比如Fossil這類公司會投放大量資源,將旗下的產品重新定位,更貼近智能手表,而傳統的瑞士手表公司數年前會認為智能手表不過是一個階段,現在則會生產一兩款智能手表。
他提供了另一個觀察智能手表趨勢的角度,指出所有嶄新的消費電子產品都會有兩至四年的時間,會錄得雙位數字的增長,及後增長速度就會大輻減緩。他表示,智能手表也有同樣的情況,在首數年有龐大的增長,現時銷情依然強勁,不過增長速度已有可觀的下跌。相對而言,傳統手表在2015-2016年銷量曾經下跌,現在則正穩健復甦,顯示出許多人將傳統手表銷量下跌的情況歸咎為傳統手表轉向智能手表的觀點是錯誤的。歐睿國際的研究指出,這個現象與不同的消費者群組可能比較相關。他表示:「例如,許多智能手表的用戶,先前不會佩戴手表。如果真的是從傳統手表轉移到智能手表的話,我們應該可以從手表總銷售額的下跌與上升看出相關的關係,不過數據上顯示出並無這樣的相關性。大部分智能手表的銷量,來自於希望擴充手提電話功能的人,而不是要替換手表的人。」
他續指,許多業界人士認為智能手表甚至有機會為傳統手表開拓出嶄新的市場,因為那些不曾佩戴手表的新一代消費者會形成習慣,再轉而佩戴傳統手表。因此,歐睿國際預測,即使到了2023年,智能手表依然只會佔總手表銷售額的極小百分比。
歐睿國際認為,假如在某些特定的市場中可以觀察到從傳統手表轉移到智能手表的現象,那有可能就是中價市場(150-1000美元)。在這一個價位的智能手表,比如Fossil出產的智能手表,表現特別良好,因為它們提供了必要的功能,例如訊息及來電提示,而有些人未必希望在電話上檢視這些訊息。因此,歐睿國際認為傳統手表與智能手機的關係,比較接近和平共處,而非相互競爭,因為兩者定位顯然不同。他提出了一個例子,說明定位的不同,諸如Apple的公司會把焦點放在健康及健身之上,而傳統手表生產商則著重於智能手表的時尚風格。
歐睿國際預料未來五年傳統手表市場的複合年均增長率為3%,而智能手表則會增長6%。智能手表增長速度減緩的原因,是源於所有的智能手表基本上都提供同樣的功能,所以消費者只需要擁有一款。另一個因素,根據歐睿國際的消費者問卷調查可見,是消費者越來越關心自己在網上花費多少時間,以及自己在網上分享了多少資訊。
不過,這個市場仍有機遇。其一是健康方面,特別是老人健康。而另一個機遇則來自智能手表可以提供的便利付款方法。
他最後總結:「在我看來,數據顯示出在大多數情況下智能手表並未蠶食傳統手表的市場。」
創造過程:令不可能變得可能
市場無法為人提供答案,指向未來,但總需要有人去為市場作出空想。這就是Elmar Mock於亞洲鐘表研討會中題為「革命還是演變?」的講座中給予參與者的建議。Elmar Mock是一個專業的發明家及企業家,有長達四十年的國際經驗。
在講座中,他運用了引人入勝的隱喻,說明在創作、研發並把產品帶到市場的途上會經過的各個精神狀態與階段。他在鐘表業的經驗,首先從Swatch開始,那是1970年代末期,日本及台灣生產的數碼手表為瑞士製表業帶來了破壞性極大的影響,他成功說服了上司,製作一款使用膠製表帶的廉價手表,設計較平常用了少於一半的部件,而且手表經過焊接,無法維修。這個概念的重點是要以10美元的價格製造一款手表。他指,同事都因這個概念嚇壞了。他希望最終可以售出500萬隻手表。結果,他們以5美元的價格製作出手表,而非10美元,而Swatch也售出共計6億的手表,而非5百萬,因此產生了多於80億美元的現金流。
他續指,發明家的工作正是轉化,成就不可能的事,不是等待市場指示下一步該如何走。他解釋,設計、生產一款廉價的手表,只是成功之路的一步而已。之後的階段,則是決定如何銷售這款產品。他們曾試圖與廉價原子筆供應商Bic以及電池生產商共同營銷,最後未能成功。結果,他們必須在自家品牌下營銷這款產品。有一位顧問提議他們將手表銷售成時尚產品,這個建議打開了一套新的思路。他們與美國零售商布魯明黛商談,對方建議將手表放到商店的時尚部,而非手表部,然後整套概念就由此開始發展。口號:「Swatch——會滴答的時尚配飾(Fashion that ticks)」。
他認為:「每一件成功的產品,都自有一套想法。這套想法包括(1)技術可行性、(2)商業可行性,及(3)顧客欲求性。」
他建議製表業者問問自己,可以如何為創新帶來影響:「人類對創建、創新有深深的興趣。為何我們必須毫不變遷?」
創新的三個階段
形容創新過程時,他運用了氣態、液態、固態的比喻來描述那些精神狀態。他將氣態形容為探索的階段。這就是發揮創意的階段,重點是自由、啟發、空想、幻象、發明、幻想、混沌與烏托邦思想。這就是概念扎根發芽的階段,但帶着這種思維的人通常無法把產品帶入市場。之後的階段則是液態的,亦即研發的階段,需要協調、進化,也需要付出血汗。這一個階段令空想變成真實。第三個階段則是固態的階段,產品要準備生產,推出市場。這一個階段以邏輯、效率、結構、系統、真實、穩定性及成熟度為重。他表示,雖然這三個階段所需要的人才也許並不相互了解,不過他們也需要對方,才能令產品成功。
他也呼籲大家竭力創新。「你必須不斷創新和空想才能存活下去。看看什麼是不可能的。接受障礙,因為它們會阻止你的對手。你必須接受自己有機會犯錯,才能想像出嶄新的事物。」
對於智能手表的議題,他表示智能手機是電話、手表與攝影機的組合,正如智能手表也是智能手機和傳統手表的結合。他預料下一個世代的創新會集中於混合這一方面。
他也認為,手表業中大多數公司都仍然活在過去,要存活下去,他們需要積極塑造未來。他總結:「令不可能變得可能——那就是我想表達的訊息。」
|
歐睿國際時尚研究總監Jorge Martin於第37屆香港貿發局香港鐘表展中的亞洲鐘表研討會簡介全球鐘表業概況 |
|
瑞士知名製表專家Elmar Mock分享如何把創新理念付諸實行 |
展覽網頁
香港鐘表展:www.hktdc.com/fair/hkwatchfair-tc
國際名表薈萃:www.hktdc.com/hkwatchfair/tc/te
- 9月4至8日﹕供18歲或以上的業內人士參觀 (免費入場)
- 9月8日﹕「國際名表薈萃」開放予12歲或以上公眾人士參觀 (免費入場)
傳媒查詢
香港貿發局傳訊及公共事務部:
吳兆倫 電話:(852) 2584 4357 電郵:sunny.sl.ng@hktdc.org
鄭釗平 電話:(852) 2584 4395 電郵:joshua.cp.cheng@hktdc.org
香港貿易發展局簡介
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成立於1966年,是致力為香港商界創造機遇的法定機構,在世界各地設有50個辦事處,其中13個在中國內地,推廣香港作為通往中國內地、亞洲,以至世界各地的營商平台。香港貿發局與商界同行逾50載,通過舉辦國際展覽會和會議,以及商貿考察團,協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拓展內地及環球市場。此外,香港貿發局透過產品雜誌、研究報告,以及包括新聞中心在內的數碼平台,發佈最新的市場和產品資訊。有關香港貿發局的其他資訊,請瀏覽www.hktdc.com/aboutus/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