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潛力大
2018年6月7日 - 中國經濟發展一日千里,不少香港企業看準中國龐大市場,紛紛北上發展。中央政府不斷推動廣東省與香港及澳門特區深化合作,銳意發展「粵港澳大灣區」,並積極重組內地重點城市的經濟架構,為港商帶來嶄新的發展機遇。香港貿發局昨天(6月6日)舉辦「大灣區及中國經濟新趨勢研討會」,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情況,助港商把握良機。
粵港澳大灣區前景亮麗
「粵港澳大灣區」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11個城市所組成。隨着廣深港高速鐵路、港珠澳大橋等跨區基建陸續完工,大灣區內不同城市之間的流動將會大大增加,「大灣區發展的重點是,人要通、貨物要通、資金要通,一旦打通了,整個大灣區的市場價值會變得很高。」香港貿發局華南首席代表吳文慧分析道。
大灣區內的城市各有優勢,可各自發揮所長,互補合作。吳文慧以科技與創業產業為例指:「香港、深圳、東莞、廣州是一條走廊,東莞是製作高科技產品的地方;深圳是中國的矽谷;至於香港,則為高科技產業提供大量人才。」
她續指,貿發局早前訪問了過百間大灣區內的企業及協會,大部分企業對大灣區的發展態度樂觀,超過六成受訪企業認為未來10年大灣區的本地生產總增長幅度達8%至10%,高於全國水平。逾八成受訪企業提創新技術發展、貿易及金融三個行業的得益最大;七成企業對投資大灣區金融、物流及專業服務感興趣。「大灣區內有不少自貿區,香港應利用自身的物流優勢,以低成本打入內地市場,令港商的發展更上一層樓。」
內地電商新趨勢
中國機遇處處,但要在內地市場分一杯羹,就要先了解目前中國內地的電子商貿趨勢。目前,內地的零售模式是線上到線下(O2O)的無縫融合狀態,香港貿發局華東、華中首席代表鍾永喜提到:「許多城市都拆掉了街市,紛紛改建成超級市場,但超級市場的食材卻比不上街市新鮮,這個差距造就新鮮電商產業的龐大發展空間。」 阿里旗下的「盒馬生鮮」、 蘇寧旗下的「蘇鮮生」等都是藉此商機迅速冒起。
除了線上線下的經營方式,社交電商也是新趨勢。他分析指,利用社交取得信任是微商的獨特優勢。他以微商「拼多多」為例,指平台以「殺價」、「團購」等特色作招徠,短短兩年內已吸引逾3億個用戶,增長速度驚人。
他又提到,直播熱潮未退,「直播最重要的是流量,流量會帶來粉絲,最後將粉絲轉化為成交額。」鍾永喜表示,電商可以很簡單:「有些人以為做電子商務成本高,其實可能很簡單,甚至會將你的成本降低。 」
京津冀重組經濟定位
香港貿發局華北、東北首席代表何建榮表示,內地近年大力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項目,務求把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首都經濟圈,北京只保留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及創新科技中心的功能,其他不相關的企業一律要遷出首都。
他又指,政府大力疏解「非首都功能」,除了可以改善交通和空氣質素之外,亦有利北京周邊城市的發展。他說:「為打造科技創新中心,政府把中關村向外延伸,那裏有最多的創投基金及科創企業,政府非常歡迎科創企業到那邊發展。」
配合「走出去」策略
香港貿發局西部地區首席代表呂劍表示,中國積極「走出去」,過去五年工程承包的金額從1371億美元升至1686億美元,增長了23%,涉及項目主要是高鐵、機場、港口、高速公路及電站等。然而,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面對不同的挑戰,例如外匯儲備下降、發達國家限制中國投資等。「政府因而更重視對外投資的收益與質量,鼓勵成熟技術輸出海外,並興建境外經貿合作品如老撾的萬象塞色塔綜合開發區,以及哈薩克斯坦的中國工業園等。」
他續指,港商可利用自身的優勢包括金融、物流、基建、專業服務、創新科技等,扮演橋樑角色,配合國家發展所需,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
|
香港貿發局華南首席代表吳文慧指,大灣區發展的重點是,人要通、貨物要通、資金要通,一旦打通了,整個大灣區的市場價值會變得很高。 |
|
香港貿發局華東、華中首席代表鍾永喜指,新鮮電商產業具龐大發展空間。 |
|
香港貿發局華北、東北首席代表何建榮提到,首都經濟圈拉動創科發展,並把中關村向外延伸。 |
|
香港貿發局西部地區首席代表呂劍表示,港商可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 |
傳媒查詢
新聞界如有查詢,請聯絡香港貿發局傳訊及公共事務部:
林衍欣 電話:(852) 2584 4049 電郵:beatrice.hy.lam@hktdc.org
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成立於1966年,是致力為香港商界創造機遇的法定機構,在世界各地設有50個辦事處,其中13個在中國內地,推廣香港作為通往中國內地、亞洲,以至世界各地的營商平台。香港貿發局與商界同行逾50載,通過舉辦國際展覽會和會議,以及商貿考察團,協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拓展內地及環球市場。此外,香港貿發局透過產品雜誌、研究報告,以及包括新聞中心在內的數碼平台,發佈最新的市場和產品資訊。有關香港貿發局的其他資訊,請瀏覽www.hktdc.com/aboutus/t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