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幻到紀實 葉永烈香港書展分享向歷史叩門之道
2016年7月21日 – 由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第27屆香港書展,正於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展期七天,至下星期二。大會今年再度與《明報》及《亞洲週刊》合辦「名作家講座系列」,請來兩岸三地的知名作家開講。
常言道:歷史是一面鏡子,既可照見古今,也可彰顯善惡;這番話,相信葉永烈亦深有感受。這位生於浙江溫州的作家,出道作《小靈通漫遊未來》紅極一時,令他一躍成為聞名全國的科幻作家,然而年歲漸長,他發現科幻「也不能反映自己」,筆鋒一轉,轉入紀實文學世界,作品包括《「四人幫」興亡》及《陳伯達傳》等,透過一部部血汗作,書寫一頁頁中國史,葉永烈昨日親臨香港書展出席「名作家講座系列」,與讀者分享如何叩開歷史之門。
由著重想像力的科幻小說,到強調真實感的紀實文學,葉永烈形容自己「經歷一百八十度的改變」:「從前是天馬行空,現在是帶著鐐銬跳舞」,不過他亦借演員及畫家作比喻,認為自己的作家身份,不會受到文體局限,「既可演好這種角色,又可演活別的;花鳥可以畫,人物也可以。」
葉永烈的紀實文學聚焦於中國歷史,其中他份外關注文化大革命這課題,一方面文革對近代中國發展影響深遠,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亦然,另一方面他發現社會對文革慢慢淡忘,錯認處處:「特別是九O後,自己都接觸過,單是『四人幫』是誰,他們已經不太了解,很多人只講到江青,甚至有人說是林彪,更惹笑的都聽過,說是『四個互相幫忙的人』。」
棄拼湊複述 重親身訪談
寫作過程之中,葉永烈一直堅持親身訪談,而非僅僅拼湊、複述現成資料;為了完滿呈現,一次書寫的背後,或需訪問過百位當事人。他相信,只有如此訪、如此談、如此寫,才能更準確地「還原」真像。
他續以江青被捕一事為例,指坊間一直流傳不同說法:「有說為了抓住江青,當年坦克車開進了長安街、有說江青被抓時在地上不斷翻滾,並且破口大罵在場人員,甚至有說江青當時正在觀看黃色錄像」,及後他找來當時親手捉拿江青的將軍張耀祠,訪談後發現了前述說法純粹出於「想像」,於是著手重寫該段重要歷史。
葉永烈著重訪談,然而並非每個歷史見證者、當事人,都願意回首前塵、細訴往事,特別是葉氏紀實文學往往聚焦於「非常敏感、非常嚴肅」的政治議題,葉永烈以今年香港書展帶來的全新版本《陳伯達傳》為例,透露故事主人翁陳伯達一開始根本不欲多談,並指這位當年曾任毛澤東秘書,甚至身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要職,地位僅次於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的中共第四號人物,「對我就是愛理不理」。
為搶救史料 「兩確」作警惕
若連陳伯達這道門都闖不進,又如何叩開歷史那大門呢?葉永烈即場與觀眾分享一些秘訣:首先,他訪問了很多陳伯達身邊人,包括其兒子、多位秘書,以至司機等等,作為進一步接近核心人物的一小步,從側面逐步掌握陳伯達的性格、性情。
當有機會親身接觸陳伯達時,他則由「對方最想說的」開始,「切入點很關鍵,就是如何開展溝通,當然不可能一開始就問:『你是如何與林彪結盟?』,所以我的第一條問題,就是他是如何成為毛澤東的秘書,之後他慢慢開始談,我就知道他是接受了我。」
每次面對當事人談當年事,葉永烈都覺得自己在與歷史交談,自身的責任及使命就是「搶救史料」,而他一直以「兩確」原則作警惕:「觀點正確,事實準確;史觀正確,史實準確。」
|
葉永烈(左)於香港書展開幕天,以「叩開『文革』歷史之門」為題作分享。 |
|
葉永烈形容自己由創作著重想像力的科幻小說,到強調真實感的紀實文學,是經歷一百八十度的改變。 |
葉永烈「叩開『文革』歷史之門」講座足本重溫︰https://youtu.be/8o4mS5TN9-E
香港書展2016講座重溫︰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mLc9w39VONehTNaMjk98rvKqi-lKHFe1
香港書展網址:www.hkbookfair.com
香港貿發局新聞中心︰http://mediaroom.hktdc.com/tc
傳媒查詢
新聞界如有查詢,請聯絡香港貿發局傳訊及公共事務部:
吳健文 電話:(852) 2584 4393 電郵:billy.km.ng@hktdc.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