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我们 | 联络我们 |
English 繁體
新闻稿2017年7月23日
图片下载

内地神剧《人民的名义》灵魂人物周梅森亲临香港书展

强调创作必须坦承 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2017年7月23日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贸发局)主办的第28届香港书展正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展期至周二(7月25日)。在日前的「名作家讲座」系列中,内地反腐剧集《人民的名义》编剧兼同名小说作者周梅森亲身与书迷、剧迷分享创作点滴,他特别强调创作必须坦诚,「要是作品不能面对真实,老是跟观众讲假话,他们根本不可能欣赏你的作品。」

《人民的名义》是一部以政治及反腐为题材的电视剧,今年开播后取得空前成功,收视率及网络播放量都屡创新高,被誉为近年神剧,灵魂人物周梅森来到香港书展现场与广大读者、观众见面交流;对于不少人都高度关注续集一事,他坚定地表示,目前并无任何《人民的名义》的后续创作,「一部作品的产生应该是成熟的思索与积累的集合体,不会一蹴而就。」

不少评论都指出,不论是原着小说,或者是电视剧剧本,《人民的名义》成功之处之一,就是贴近群众生活,反映社会实况,周梅森对此亦表贊同,并指这是他身为创作人的基本责任,「当代文坛中,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拉得愈来愈远,作品中的思想含量亦愈来愈少」,他相信作家同时都是思想家,要为当下社会作出贡献。

小说与电视剧之间的微调

身为小说及电视剧的创作大脑,周梅森指两个作品的精神完全一致,只是具体情节有些分别,比如电视剧中,公安、检察院,以至法院内,全都埋藏腐败分子,相反纪委则十分「干净」,但在小说世界,纪委书记则是「坏人」,「有些小说可以写,电视剧不能写,怕会造成不良影响」,毕竟两者传播范围大大不同,所面对的限制当然亦不一样,「相对于电视剧,小说的影响还是少了些。」

自从作品爆红后,不少人都记得周梅森这个名字,但是未必太多人会知道,正式出道成为作家之前,他都走过一段崎岖路:周梅森出生于江苏一个工人家庭,小学阶段碰上文化大革命,学校被迫关门,「非常混乱的年代,根本无书可读,就是文革搞出来的文盲」,辗辗转转继续升学,中学时期开始半工半读,毕业后被分配到煤矿工作。

从煤矿走到文坛的崎岖路

在煤矿工作期间,周梅森意外地读到一本旧书 — 《巴尔扎克传》,当中说到政治家拿破崙(Napoléon Bonaparte)是「用剑征服世界」,而小说家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则要「用笔征服世界」,这两句话深深触动了他,「当时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书,就是想要做巴尔扎克。」

 

就算身在煤矿,周梅森的心都不忘写作,更以煤矿行业为题发表了自己第一部作品《沉沦的土地》,「唯一的读者就是我母亲」,其后更主动向出版社投稿,就算一次一次退稿,他亦没有放弃,继续朝着巴尔扎克之路出发,他勉励读者、观众「一个人目标有多高,人生才能走多远。」

台湾作家刘克襄及香港文化人欧阳应霁,明天将出席题为「搭地铁,去森林」的讲座,从截然不同角度分享有关香港这个城乡合一城市的独特面貌,不容错过。

周梅森「人民的名义 — 编剧与读者交流见面会」讲座足本重温︰

YouTube: https://youtu.be/3WvRCckd65o

香港书展2017讲座视频播放清单︰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mLc9w39VONdWdT4AvUYoxI2KsE81Ytpb

优酷︰http://list.youku.com/albumlist/show/id_50281383.html

《人民的名义》编剧兼同名小说作者周梅森,在香港书展的讲座中强调创作必须坦诚,「要是作品不能面对真实,老是跟观众讲假话,他们根本不可能欣赏你的作品。」

传媒查询

新闻界如有查询,请联络香港贸发局传讯及公共事务部:

吴健文       电话:(852) 2584 4393    电邮:billy.km.ng@hktdc.org

吴兆伦              电话:(852) 2584 4357         电邮:sunny.sl.ng@hktdc.org

香港贸发局新闻中心http://mediaroom.hktdc.com/tc

香港贸易发展局简介

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贸发局)成立于1966年,是致力为香港商界创造机遇的法定机构,在世界各地设有40多个办事处,其中13个在中国内地,推广香港作为通往中国内地、亚洲,以至世界各地的营商平台。香港贸发局与商界同行50载,通过举办国际展览会和会议,以及商贸考察团,协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拓展内地及环球市场。此外,香港贸发局透过产品杂志研究报告,以及包括新闻中心在内的数码平台,发佈最新的市场和产品资讯。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