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及香港文坛代表人物 下月云集香港书展
2017年6月28日—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28届香港书展,将于7月19日至25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大会与《明报》及《亚洲週刊》合办的「名作家讲座系列」,多年来广邀华文世界赫赫有名的作家主持讲座,口碑载道。今年的「名作家讲座系列」亦再次请来十多位名闻遐迩的文学家和文化人,与读者追溯文学的根源,也审谛文学的现况。
着名内地作家、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韩少功,将解构文学经典何以形成、读者如何从中吸取养份并消化到生活当中;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将分享以科幻文学诉说社会问题的理念;台湾文坛世家朱家三姐妹之一、「老灵魂」朱天心不谈文学的前尘,反为探讨当今处境;写作种类五花八门,以「专业读书人」自居的唐诺,为书迷解答投身文字工作的可能性。
此外,经歷低谷后东山再起的内地影后刘晓庆,将自身对抗逆境的第一身体验娓娓道来。其他名家包括来自中国内地的叶辛、方方、周梅森、王潮歌、许知远、路内、周兵及萧寒;台湾的刘克襄及杨泽;香港的梁文道及欧阳应霁。
韩少功 文学经典的形成与阅读
韩少功的少年时期埋首于数理,料不到文革期间被指派去抄资料,从此一步一脚印地踏上他的文学旅途。文革的经歷后来亦成为他早期创作的灵感泉源,写成《西望茅草地》及《飞过蓝天》,更先后凭着这两篇短篇小说,连夺两年「中国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他提倡文学的「寻根」,并以不同的创作来印证自己的主张,写成《爸爸爸》、《女女女》及《马桥词典》等着作,于华文文坛引起极大迴响,并被译成多个外语版本流传海外。直到现今处处求变的世代,他依然致力于创作一部又一部的经典,引领着迷失于现世的灵魂,渡回他文学的起点、他的根。
郝景芳 折叠北京—— 一次打破不平等的实验
2016年夏天,当时年仅32岁的郝景芳凭小说《北京折叠》获颁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是首位获此奖项的女作家。她笔下的异想世界,虽说是异想,但又同时写实,可谓「生活式」的科幻。在《北京折叠》中,未来的北京城被分为互相隔离的三层,分别住着权贵统治者、中产白领及底层劳动者,昼夜之间三个空间交替折叠,属于底层劳动者垃圾工为送信穿梭于三个空间,见证贫富差距、阶级固化、教育不公平等社会问题。
有人质疑郝景芳写的不是科幻小说,或者更像是「社会寓言」。郝景芳亦坦言︰「我自己比较热衷写社会制度,我喜欢假想一个不存在的国家。以后我还会写别的制度,可能跟我们的现实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和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繫。」
朱天心 瓦砾时刻——当前文学的处境
作为台湾眷村文学的代表,朱天心初期作品的主题围绕着自身穿梭于城市的记忆。朱天心初中时期便开始发表作品,直至高中,充满漫游、浪荡、细腻等创作特色的长篇散文《击壤歌》被形容为红楼梦的前八十回,让她声名大噪。
由八十年代末开始,朱天心把写作的重心放到歷史、社会、身份认同等的反思之上。时隔三十多年,盛载着记忆的瓦砾逐渐蜕落,朱天心终于把后四十回——《三十三年梦》写成。所歷所闻经过多年沉淀,曾经表示「觉得纯文学快要绝种」的她,将为众书迷剖析文学于现今世代的位置。
唐诺 文学书写做为一种职业
唐诺涉猎的创作文体多元,由编辑起家,在出版社工作了二十多年。丰富的阅读经验让他有足够的本事,支撑他摇身一变成为作家,先后写过NBA球评、翻译推理小说、作词、散文等,各类型的创作都有他的足迹。
太太是朱天心、身边的朋友都是响铛铛的台湾骚人墨客,唐诺对于现时文坛生态可谓瞭若指掌。从职场上「归隐」后,日均产量五百字、过着简单生活的唐诺,将为读者分享他从事文字产业的独特见解。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由即日起,登入香港书展网站 (www.hkbookfair.com)报名免费参与讲座,以及浏览更多精彩讲座的详情。
请注意︰媒体代表如欲採访「名作家讲座系列」的嘉宾讲者,请把採访形式、提纲及联络资料,于 7 月 7日或之前电邮至billy.km.ng@hktdc.org。
中国内地 (11位)
叶辛
|
曾任《山花》杂志主编、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坛》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多以知识青年入题。着作《蹉跎岁月》奠定了叶辛的文坛地位。所着的《孽债》累计销量达百万册,被改编成电视剧后风靡全国。 经三十年的酝酿、构思,写成新作《古今海龙屯》,巧妙结合他擅长的知青题材与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平播之战,道出明代神宗皇帝和土司贵族的故事。 讲题:文人情怀与不朽之作 日期:7月19日 (星期三) 时间: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韩少功
|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八十年代他首倡寻根文学,是中国新时期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作品主要以文革时的有关经歷为素材。曾获2002年「法兰西文艺骑士奖章」、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等奖项。代表作《爸爸爸》、《马桥词典》、《革命后记》,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
韩少功曾在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因而对社会最底层的人民有了深入的了解,这些经歷亦成为他后来创作时的重要养分。
讲题:文学经典的形成与阅读 日期:7月20日 (星期四) 时间:上午11时30分至下午1时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方方
|
本名汪芳,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省文学创作系列高评委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新写实派代表作家之一。创作风格可总结为在「大我」的时代背景里,更关注「小我」的细微悲喜。 她写下诸多以武汉为背景的小说,包括长篇小说《武昌城》及中篇小说《民的1911》、《万箭穿心》,其中《万箭穿心》被改编成影视作品后,名噪一时。
讲题:文学的个人表达 日期:7月23日 (星期日) 时间:上午11时30分至下午1时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周梅森
|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27岁发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说《沉沦的土地》,自此走向文学之路,并多次荣获全国性奖项。
从第一部官场政治小说《人间正道》开始,《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作品,都描摹出反腐倡廉斗争。着作《人民的名义》小说于2017年一月出版,改编成电视剧后,更创造了近十年国内电视剧史的最高收视纪录。
讲题:人民的名义—编剧与读者交流见面会 日期:7月21日 (星期五) 时间:上午11时30分至下午1时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刘晓庆
|
中国着名女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主演多部电影,藉此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中国电影金凤凰奖」等多个奖项。
九十年代涉足商界,高峰时拥有多家企业,连续两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列入「中国富人榜」。2002年,她及其公司被指控巨额逃税,被捕入狱。
2004年復出后,出版自传《我的路》、以随笔形式写成《人生不怕从头再来》、《我这八年》以及《我的自白录》等作品。
讲题:笑对生命落差,不怕从头再来 日期:7月21日 (星期五) 时间: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演讲厅1及2 |
王潮歌
|
被誉为中国具创新精神的导演,执导数十部舞台剧、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凭原创歌剧《秦始皇》打入纽约,成为大都会歌剧院建院一百五十多年首次邀请华人执导的剧目。
编写《印象》系列,《又见》系列的剧本,代表作有《印象刘三姐》、《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又见平遥》、《又见敦煌》等。
讲题:绝大部分人「死」于36岁 日期:7月22日 (星期六) 时间:上午11时30分至下午1时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许知远
|
中国着名公共知识份子,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现为《生活》杂志出版人、《亚洲週刊》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北京独立人文书店「单向街书店」创办人。
他的文章充满忧患意味,体现着知识分子对中国过去与未来的思考,被赞誉为「中国第一流的作家」、「中国最具宏观视野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代表作有《祖国的陌生人》、《时代的稻草人》、《极权的诱惑》和《偶像的阴影》。
讲题:个人书写与时代精神 (与路内对谈) 日期:7月20日 (星期四) 时间: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路内
|
小说家,任职于上海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被誉为「七十年代出生最好的作家之一」。出生于工人家庭,在化工技校毕业后,数年间辗转体验过钳工、操作工、电工、值班电工等,期间的经歷深深钉进了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生涯。 代表作《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此三部合称「追随三部曲」)、《花街往事》、《云中人》。其中,《少年巴比伦》被改编为电影,2017年一月于中国上映,获得多个奖项提名。
讲题:个人书写与时代精神 (与许知远对谈) 日期:7月20日 (星期四) 时间: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周兵
|
着名纪录片导演,香港城市大学客席教授。在中央电视台工作20年间,歷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编导、《东方时空》特别节目组制片人,三度获得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 作品都以歷史文化为题材,如《故宫》、《敦煌》、《台北故宫》、《记忆》、《梅兰芳》等。力求结合文学、电影、歷史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电视节目把歷史文化呈现给大众。
讲题:手艺与当下—故宫匠人的生命质感 (与萧寒对谈) 日期:7月24日 (星期一) 时间:上午11时30分至下午1时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萧寒
|
着名纪录片导演、画家、主持人、戏剧制作人。与叶君共同执导的《我在故宫修文物》,被评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后独自执导,重新剪辑、制作,推出电影版的《我在故宫修文物》,并主编同名书籍。讲述故宫文物修復师们修復故宫内稀世文物的过程和技术,同时也展示了修復师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其他着作包括《丽江.拉夫斯基》和《喜马拉雅天梯》。
讲题:手艺与当下—故宫匠人的生命质感 (与周兵对谈) 日期:7月24日 (星期一) 时间:上午11时30分至下午1时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郝景芳
|
中国当代女性科幻作家。2016年凭藉作品《北京折叠》获得第74届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奖,成为第二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者,也是第一位夺得雨果奖的亚洲女性。 曾出版长篇小说《流浪苍穹》、《生于一九八四》,短篇小说集《去远方》、《孤独深处》,散文集《时光里的欧洲》等。
讲题:折叠北京— 一次打破不平等的实验 日期:7月22日 (星期六) 时间: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台湾 (4位)
朱天心
|
台湾着名作家、「眷村文学」代表人物。曾任《三三集刊》主编。作品多次荣获时报文学奖金奖、联合报文学奖、洪妈从小说奖和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等。 漫游和记忆成为她书写生涯前期的重要课题。八十年代末期,写作风格走向台湾纷扰的社会,描摹政治人物、社会事件和弱势群体。
代表作有《方舟上的日子》、《击壤歌》、《时移事往》、《我记得……》、《想我眷村的兄弟们》、《古都》、《漫游者》、《三十三年梦》。
讲题:瓦砾时刻—当前文学的处境 日期:7月22日 (星期六) 时间: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会议室S221 |
唐诺
|
作家、填词人。太太是台湾知名作家朱天心。在成为自由作家之前,唐诺在脸谱出版社担任编辑,翻译推理小说。
自称为「专业读书人」,代表作有《文字的故事》、《 阅读的故事》、《 世间的名字》 、《 读者时代》、《人间孔子》、《在咖啡馆遇到14个作家》。2013年万字散文集《尽头》,探索极限和人的现实处境,获评《亚洲週刊》年度十大好书与台湾金鼎奖。
讲题:文学书写做为一种职业 日期:7月22日 (星期六) 时间:下午4时30分至6时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刘克襄
|
着名台湾作家,从事自然观察、歷史旅行与旧路探勘十余年,至今出版作品二十余部。曾获金鼎奖、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叙述诗推荐奖、台湾诗奖、吴鲁芹散文奖等奖项。
代表作《11元的铁路旅行》、《四分之三的香港》、《溪涧的旅次:刘克襄精选集》、《虎地猫》、《野狗之丘》。
讲题:搭地铁,去森林 (与欧阳应霁对谈) 日期:7月24日 (星期一) 时间: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杨泽
|
着名台湾诗人。任职《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编期间,孕育一代台湾文学。
早年的诗歌语言清新,以抒情为主调,出版诗集《蔷薇学派的诞生》,以年轻人的角度观察世界,有「蔷薇骑士」之美誉。
从美国回流后,杨泽的作品风格将目光投向了现实关怀,出版了《人生不值得活的》、《新诗十九首:时间笔记本》等作品。
讲题:从卞之琳到马朗及痖弦——老一辈现代派诗家与我 日期:7月23日 (星期日) 时间: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香港 (2位)
梁文道
|
香港文化人、传媒人。在台湾成长,回流后活跃于香港文化界。
代表作包括《噪音太多》、《常识》、《我执》、书评集《梁文道书话》系列、食评集《味道》系列等。电视节目有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和《开卷八分钟》、网上视频优酷《一千零一夜》,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大众介绍文史哲经典及学界着作。
讲题:一枝笔的认同与效忠 —我的身份省察报告 日期:7月23日 (星期日) 时间:下午4时30分至6时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欧阳应霁
|
暱称阿斋,香港跨媒体创作人,从事电台电视节目主持及撰写生活饮食专栏等工作。
代表作有一套四册丛书《香港味道》、食谱与随笔相结合的丛书《半饱——生活高潮之所在》、《味道台北》、《天生是饭人》。
讲题:搭地铁,去森林 (与刘克襄对谈) 日期:7月24日 (星期一) 时间:下午2时至3时30分 地点:会议室S226-227 |
展览网页
香港书展 2017:www.hkbookfair.com
传媒查询
请联络香港贸发局传讯及公共事务部:
吴健文 电话:(852) 2584 4393 电邮:billy.km.ng@hktdc.org
吴兆伦 电话:(852) 2584 4357 电邮:sunny.sl.ng@hktdc.org
香港贸易发展局简介
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贸发局)成立于1966年,是致力为香港商界创造机遇的法定机构,在世界各地设有40多个办事处,其中13个在中国内地,推广香港作为通往中国内地、亚洲,以至世界各地的营商平台。香港贸发局与商界同行50载,通过举办国际展览会和会议,以及商贸考察团,协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拓展内地及环球市场。此外,香港贸发局透过产品杂志、研究报告,以及包括新闻中心在内的数码平台,发佈最新的市场和产品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