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科幻到纪实 叶永烈香港书展分享向歷史叩门之道
2016年7月21日 – 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27届香港书展,正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展期七天,至下星期二。大会今年再度与《明报》及《亚洲週刊》合办「名作家讲座系列」,请来两岸三地的知名作家开讲。
常言道:歷史是一面镜子,既可照见古今,也可彰显善恶;这番话,相信叶永烈亦深有感受。这位生于浙江温州的作家,出道作《小灵通漫游未来》红极一时,令他一跃成为闻名全国的科幻作家,然而年岁渐长,他发现科幻「也不能反映自己」,笔锋一转,转入纪实文学世界,作品包括《「四人帮」兴亡》及《陈伯达传》等,透过一部部血汗作,书写一页页中国史,叶永烈昨日亲临香港书展出席「名作家讲座系列」,与读者分享如何叩开歷史之门。
由着重想像力的科幻小说,到强调真实感的纪实文学,叶永烈形容自己「经歷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从前是天马行空,现在是带着镣铐跳舞」,不过他亦借演员及画家作比喻,认为自己的作家身份,不会受到文体局限,「既可演好这种角色,又可演活别的;花鸟可以画,人物也可以。」
叶永烈的纪实文学聚焦于中国歷史,其中他份外关注文化大革命这课题,一方面文革对近代中国发展影响深远,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亦然,另一方面他发现社会对文革慢慢淡忘,错认处处:「特别是九O后,自己都接触过,单是『四人帮』是谁,他们已经不太了解,很多人只讲到江青,甚至有人说是林彪,更惹笑的都听过,说是『四个互相帮忙的人』。」
弃拼凑复述 重亲身访谈
写作过程之中,叶永烈一直坚持亲身访谈,而非仅仅拼凑、复述现成资料;为了完满呈现,一次书写的背后,或需访问过百位当事人。他相信,只有如此访、如此谈、如此写,才能更准确地「还原」真像。
他续以江青被捕一事为例,指坊间一直流传不同说法:「有说为了抓住江青,当年坦克车开进了长安街、有说江青被抓时在地上不断翻滚,并且破口大骂在场人员,甚至有说江青当时正在观看黄色录像」,及后他找来当时亲手捉拿江青的将军张耀祠,访谈后发现了前述说法纯粹出于「想像」,于是着手重写该段重要歷史。
叶永烈着重访谈,然而并非每个歷史见证者、当事人,都愿意回首前尘、细诉往事,特别是叶氏纪实文学往往聚焦于「非常敏感、非常严肃」的政治议题,叶永烈以今年香港书展带来的全新版本《陈伯达传》为例,透露故事主人翁陈伯达一开始根本不欲多谈,并指这位当年曾任毛泽东秘书,甚至身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要职,地位仅次于毛泽东、林彪、周恩来的中共第四号人物,「对我就是爱理不理」。
为抢救史料 「两确」作警惕
若连陈伯达这道门都闯不进,又如何叩开歷史那大门呢?叶永烈即场与观众分享一些秘诀:首先,他访问了很多陈伯达身边人,包括其儿子、多位秘书,以至司机等等,作为进一步接近核心人物的一小步,从侧面逐步掌握陈伯达的性格、性情。
当有机会亲身接触陈伯达时,他则由「对方最想说的」开始,「切入点很关键,就是如何开展沟通,当然不可能一开始就问:『你是如何与林彪结盟?』,所以我的第一条问题,就是他是如何成为毛泽东的秘书,之后他慢慢开始谈,我就知道他是接受了我。」
每次面对当事人谈当年事,叶永烈都觉得自己在与歷史交谈,自身的责任及使命就是「抢救史料」,而他一直以「两确」原则作警惕:「观点正确,事实准确;史观正确,史实准确。」
|
叶永烈(左)于香港书展开幕天,以「叩开『文革』歷史之门」为题作分享。 |
|
叶永烈形容自己由创作着重想像力的科幻小说,到强调真实感的纪实文学,是经歷一百八十度的改变。 |
叶永烈「叩开『文革』歷史之门」讲座足本重温︰https://youtu.be/8o4mS5TN9-E
香港书展2016讲座重温︰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mLc9w39VONehTNaMjk98rvKqi-lKHFe1
香港书展网址:www.hkbookfair.com
香港贸发局新闻中心︰http://mediaroom.hktdc.com/sc
传媒查询
新闻界如有查询,请联络香港贸发局传讯及公共事务部:
吴健文 电话:(852) 2584 4393 电邮:billy.km.ng@hktdc.org